直接表达情感间接表达情感(直接表达情感的片段)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秋绪,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这种方式比较直观,这里仅略举三例,不深入讨论。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的中心句)【析】作者在叙事描写的基础上,以火山喷发般的激情,大声疾呼,抒发了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例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析】开头两句,以议论开篇,表达诗人至死不忘恢复中原的爱国情怀。

 

例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析】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例4:“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关汉卿《[双调] 沈醉东风》)【析】这首曲写送别的场面和依依不舍的感情,真挚感人。

 

例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析】所写情景与此曲相似。但此曲表情如此率真,语言如此质朴自然,与大多数委婉之作,截然有别。

 

例6:“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析】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间接抒情

一、借景抒情

(一)鉴赏表达方式

 

在诗歌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注意分析把握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形象,走进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知识梳理】

 

第一、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是指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主观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或直抒胸怀,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快意、愁绪或激情的抒情方式,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叫委婉含蓄,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正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间接抒情的基本形式,在表现手法上,情景交融有五种形式,包括触景生情、以景结情、缘情布景、寓情于景,景略情在。

 

设问方式】

(1)这首诗是怎样抒情(融情于景、叙事抒情、咏史抒怀)的?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歌。

(3)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4)诗人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第一步:指明用了哪种抒情手法。(明观点)

(2)第二步:结合具体诗句,简明扼要地说明用了这种手法的效果。(析效果)

(3)第三步:点明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析内涵)

【方法点拨】

①触景生情:作者心中虽有某种情感,但却是隐含而不显露的,由于受到当前情景的触动而得以激发,引发作者将其表达出来。此类诗一般先写景后抒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诗的一二句首先写景,描写天气的骤变:“千里黄云”,北风狂舞,大雪纷纷,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后两句是诗人安慰董大的话,意思是说不要为前途发愁,天下认识您的人多得很呢!安慰之语看似平常,其实表达了诗人与董大的深厚情谊。

 

②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指在诗词的收尾处以充满深情的写景句子收束全诗,这类诗词先写情,再以景衬情。此处情是由景所触,只是为了突出情,在表述上打破了常规顺序,先情后景,含蓄、委婉、蕴藉。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从军行(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是“以景结情”类诗歌的典型之作,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这样的对照写法更能显示出听者深重的别情边愁。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此诗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来抒情的,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结句时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在这图景中,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这种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比直接抒发离愁别绪更富感染力,暗含一种不言而神伤的情韵。

 

③缘情布景:缘情布景指因情选景,以情染景,景由情出,情傍景生,情景交融。景物一旦着上了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也就意象化了,情中出景,景中寓情。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显又圆活的“好”字,概括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更包含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次句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然后便缘情布景,以三、四两句“日出江花”“春来江水”来例证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江南水乡,春日融融、水绿如蓝、江花胜火。

 

④寓情于景:寓情于景是意境创造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的景是情的载体,情则是景的灵魂;情傍景生,景依情活,至于触到的什么景,寄的什么情,则因境而异。此类诗看似句句写景,却是句句抒情,情蕴涵于景,情景融为一体。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诗歌以明快的笔调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四句全是写景,也全是写情。一、二两句,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的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经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三、四两句,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更增添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全诗洋溢着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和神往。

 

⑤景略情在:有些诗词表面看来全是抒情,细读诗作应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而直抒胸怀。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诗人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诗中景物虽省略了,但诗歌的意境却完整完整呈现出来。

 

⑥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合。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景后情,融为一体,全诗气象雄浑,感慨深沉;诗人面对辽阔的江天,耳听清猿哀鸣,眼见飞鸟栖止不定,长江滚滚,落木萧萧,引发诗人的身世之感。诗人把新愁旧恨,浓缩在后四句诗里,一语百情。由全诗情景融洽,不着痕迹。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之景。

 

【实战演练】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提问: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解题思路:第一: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描绘,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特定的情感表达服务。第二,要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第三,要注意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写景的方法很多,要留意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更要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要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等。

 

答案示例:“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二、托物言志诗

(一)知识储备

1.概念: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托物言志是一种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2.特点: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

 

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苏轼《海棠》“东风嫋嫋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诗人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这样做也够浪漫了,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再来看看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于谦的这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 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

 

再来看看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幅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劲竹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中。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咏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像初唐诗人虞世南,曾写过一首咏蝉的诗(《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緌”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 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

 

而同样是咏蝉,李商隐的感受却与虞世南大不一样(《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生在晚唐,一直处在“牛李党争”的旋涡中,始终不得志,心情常处于忧愁苦闷之中。这首诗,托物自嘲,蝉因处在高高的树梢上,只能吸风饮露,叫的声音再大也没有用,白白地浪费精力,自己不也是这样吗?因为太清高,不趋炎附势,即使不停地写诗文,鸣不平,甚至写到才思枯竭,都不见什么反应,多么令人伤心!诗人那种牢骚哀怨、怀才不遇的悲愤心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与贺知章《咏柳》相比,李商隐《柳》表达出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对自己身世的悲叹之情。

 

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实际上托物寓意,揭露、讽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以物喻人类

 

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像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

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托物言理类

 

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 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如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苏轼的《琴诗》就是最好的例子。诗中写道: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4、特点归纳

 

(1).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4).从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5、咏物诗鉴赏方法

 

(1).“读清”全诗。

 

(2).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

 

6、答题技巧总结:

 

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所咏之物的特点,尤其要分析出内在神韵性格;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等剖析所托之情。

 

答题模式:

 

通用: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形象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

 

所抒感情:什么内容寄寓什么样的感情

 

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形象特点+表达作用+所言之志

 

(二)示例

 

【示例一】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这首诗歌中所描写蝉有什么特点?

 

提示: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唱的夏蝉。

 

2)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提示:只要品性高洁,名声自然远扬,无须外在凭借。

 

3)这首诗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提示:托物言志

 

【示例二】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提示:(1)托物言志,(2)环境烘托。)

 

【示例三】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1)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提示:“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2)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提示: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春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柳的衰落,表现出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3)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示例四】

 

画眉鸟

 

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

 

2)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

 

(提示: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三、实战演练

 

1.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严羽沧浪诗话》在讲到诗的好处时曾标举“言有尽而意无穷”,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深意?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先交代了萧瑟清寒的秋景,然后在这样的环境中着写梧桐,“不甘”、“尚”等词语,写出了梧桐在秋风中不甘心凋零的刚强的生命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内心的倔强和积极抗争的人生态度。(张耒自幼有雄才,然而仕途却十分坎坷,晚年罢官后,投闲困苦,却口不言贫,表现出刚毅而超脱的性格。这首诗正是他性格的写照。)

 

2.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参考答案】通过对柳树“倚得东风势便狂”“飞花蒙日月”的描摹,写出了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并用“天地清霜”警告他们必无好下场,难逃灭亡的命运。

 

3、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傍晚 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总结答题要点:手法+表达作用

 

三、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是借**古代的人和事来**现实。借古的目的是讽今,鉴古观今。借古讽今是咏史诗常用抒情方式之一,苏洵的《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等散文也是借古讽今的典范作品。

 

(一)借古讽今的分类

 

1.颂古非今,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句句写景,沉寂的群山仍在,带凉意的潮声依旧,朦胧的月光依然,所有景物描写都意在说“物是”;而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昔日六代繁荣富贵,已化为乌有,这是“人非”。在景物描写中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每一景中都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这种抒发物是人非感伤之情的咏史诗也叫借古伤今。

 

2.贬古刺今,表达对当前现实的不满或警戒统治者。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上片以“登临送目”四字领起,层层表现了“故国晚秋”中江山风物的胜概。下片则以“念往昔、繁华竞逐”一句转入怀古,感叹六朝皆因荒乐而相继覆亡;末三句落到“至今”,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可耳闻,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诫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

 

(二)借古讽今的情感

 

借古讽今之诗是借鉴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些方面的鉴戒。借古讽今的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五种:一是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二是抒发物换星移,世事沧桑之感。三是揭露(批判)统治者贪图享乐、奢侈淫逸的昏庸腐朽。四是表达同情人民疾苦、担忧国家命运的忧国伤时之情。五是警告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免重蹈历史覆辙。

 

读长恨辞 李觏

 

蜀道如天夜雨淫,乱铃声里倍沾襟。当时更有军中死,自是君王不动心。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两首诗都是读白居易的《长恨歌》所抒发的感慨,虽都对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持批评态度,但批评的对象不一致。李诗主要讽刺唐玄宗爱美人不爱江山,只顾个人的享乐而不顾将士的生死。突出了其昏庸荒淫。袁诗批评的对象是《长恨歌》,因为此诗只歌颂两个人的爱情悲剧而没看到百姓流离失所的悲剧。有力抨击了封建统治者,表达了对百姓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三)借古讽今与评论史事的区别

 

借古讽今与评论史事两种写法都要评论古代的人和事。但侧重点不同,借古讽今手法中,评论古代的人和事只是用来达到讽今的手段;而评论史事是诗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评价历史事件,从分析历史事件中明确一定的道理。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人开篇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最后两句从反面落笔写周郎取得了胜利。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尾句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来间接点出假想中的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最后两句通过假设性议论表达对三国鼎立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赤壁之战胜败的评价,是典型的评论史事。

【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11分)

 

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汴河怀古(其二)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1)两诗都以“汴河”为题材,所表达的感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两诗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李诗一二句以汴水长流与隋宫化尘作鲜明对比,生发出繁华易逝、历史永恒的感慨。三四句写当年隋炀帝南游时沿堤栽种的柳树随风飘荡之景,暗点出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也表达了诗人的忧国愁绪。皮诗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表面似为隋炀帝翻案,而第三句的不成立的假设,使得对隋炀帝的批判显得更为严正。

 

(2)李诗借景生情,用柳堤飞花映衬隋宫的荒凉颓败,重在抒发今昔盛衰之感;皮诗从议论隋亡的原因着笔,因事兴感,对亡国暴君进行批判。

 

四、用典抒情

用典:

 

诗歌中援引历史故事、诗文词句或者神话传说来抒发情怀的手法。

 

用典类型:

 

(一)按内容分

 

1.事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属于借古抒情。

 

2.语典:引用或化用前人诗词,目的在于加深诗词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3.神话传说:

 

(二)按方式分

 

1.明用和暗用

 

明用: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的指出是何人何事

 

暗用:比较隐蔽,不能一眼看出指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正用和反用

 

正用:正用典故的意义

 

反用:反用典故的意义

 

三、用典的作用

 

1.语言精练,内容丰富;

 

2.含蓄委婉,情思深刻;

 

3.增强艺术感染力、说服力。

 

用典答题步骤

 

知典故:指出所用典故

 

明原旨:典故原来所表达的意思。

 

析境义:综合作者写本首诗处境、个人经历、社会大背景来分析诗人引用此典故所要表达的情感。

 

品妙处:语言精练,内容丰富;委婉含蓄,情思深刻;增强艺术感染力和说服力。

 

真题

 

1.精卫词(2018 全国卷三)

 

【作者】王建?【朝代】唐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注:

 

(1)磊磊:山石众多而委积的样子。?(2)但得:只要。?(3)何所为:做什么。?(4)穿:破。?(5)空:仅仅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

 

1.?A?(A项说法涉及诗歌第一句,从诗的后两句“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这个神话中人物的赞美,可知该项“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说法有误)

 

2.(北京卷2018)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李正之:李大正,字正之;提刑:提点刑狱使的简称,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和监察事务。

绣衣:西汉武帝时设绣衣直指官,派往各地审理重大案件。他们身着绣衣,以示尊贵。这里借指友人李正之。

东北看惊:指曹魏有惊于西蜀北伐,此借喻金人闻风心惊。诸葛表:诸葛亮出师北伐曹魏,有《出师表》上蜀汉后主。

西南:川蜀地处西南。檄(xí席):檄文,即告示。相如檄:司马相如有《喻巴蜀檄》。

功名:赞友人文才出众,足能立功建业。君侯:汉代对列侯的尊称,后泛指达官贵人,此指李正之。

如椽(chuán传)笔:如椽(架屋用的椽木)巨笔,指大手笔。

休:不要。

荆楚:今湖南、湖北一带,为李由江西入蜀的必经之地。稼轩曾官湖南、湖北,故谓“吾能说”。

要:请。

赤壁矶: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县西南,苏轼以为是当年周瑜破曹之地,曾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和《赤壁赋》凭吊之。

铜鞮(dī):铜鞮在今湖北襄阳。三更:古代时间名词。古代把子时作为三更,一般用三更来指深夜。

正:正值,正当时。

相忆:相思;想念。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式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述。(6分)

 

14.D(“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有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是眼前之景,并非回忆之景。)

 

15.(1)该评论“虎啸龙吟”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词人豪放大气的词风中有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2分)

 

(2)“千古浪”“三更月”“万里雪”等意象的选取豪迈大气,营造了气势恢宏的意境;“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勉励,体现出”虎啸龙吟”的豪放之风。(2分)

 

(3)“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又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细腻而真实的感受,对朋友浓浓的牵挂关切之意表达了词人“和缓”的温情。

 

3.2017全国卷二

 

送子由使契丹

[宋]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

[注释]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莫道中朝第一人: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B、D(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的说法不正确,把典故理解得过偏过实;苏轼兄弟也并没有“自居第一”的想法。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的说法不正确,“家世”并无“傲人”之处,苏轼也了解弟弟,这一点无须嘱咐。)

 

4.2016全国卷一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5.2013全国卷一

鹊桥仙·华灯纵博

宋代: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译文

当年在华丽的灯光下纵情地博弈,骑着骏马猎射驰骋,谁还记得我当年豪壮的军旅生活?那些无聊酒徒有许多如今都封了官爵,只有我等愿意隐居江边做渔翁。

江边有八尺轻舟。撑着低低的三扇篷,独自享受长满蘋草的水边景色,镜湖本来就属于像我这样的闲适之人。又何必非要你“官家”赐与不可呢?

 

注释

华灯:装饰华丽的灯台。

纵博:纵情赌博。此处视为豪爽任侠的一种行为表现。《剑南诗稿》卷二十五《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四十从戎驻南郑,酣宴军中夜连日……华灯纵博声满楼,宝钗艳舞光照席。……”

酒徒:犹言市井平民,普通人。《史记》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郦生嗔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渔父:渔翁,打鱼的老人。

占断:完全占有。

蘋洲:丛生苹草的小河。

镜湖:在浙江会稽、山阴两县交界处,周遭三百余里,以水平如镜而出名。

闲人:作者自称,乃愤激之辞。

官家赐与:唐开元间,诗人贺知章告老还乡到会稽,唐玄宗诏赐镜湖剡溪一曲。陆游反用其典,表达自己的不满之情。官家,指皇帝,此处明指唐玄宗,实指当时的南宋皇帝。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本来就属于闲散之人,有何必要你皇帝的恩赐?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试题分析:此题考察诗歌用典的作用,理解典故要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分析典故的内涵、手法和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用贺知章告老还乡和诗人被迫隐逸做对比,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愤慨。另一方面通过对皇帝“多此一举”的赏赐。暗示诗人不甘心作闲人。表达报效国家的理想愿望和对统治者的不满。

 

模拟题:

 

古风(其十五)

李白

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 方赵至,邹衍③ 复齐来。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劝说燕昭王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齐国人。

 

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每点2分,共6分)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5.本诗主要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 “伏波故道风烟”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 “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 “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 “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15. 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 BD 15. (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2)用典(或对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

 

【解析】

 

14. 试题分析: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D项,“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不对,这里表达的情绪是愤激不平。句中的“慵疏”只是诗人的反话,他们招致“物议”的真正原因是为人迂直,坚持操守,所以为小人所不容。

 

15.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夸张”“用典”的修辞,然后结合诗歌具体的分析。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夸张”“用典”。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五、叙事抒情

叙事诗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它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一般较为简单。这种体裁,用诗的形式和体裁,又有故事、人物等小说的内容,而且情景交融,兼有抒情诗和小说的特点。这种诗情节完整而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而典型,有浓厚的诗意,又有简练的叙事,有层次清晰的生活场面。写作叙事诗,要对社会生活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以人物形象显示生活的本质,展示时代的精神和力量。通常包括英雄歌谣,史诗,话剧等形式。这种题材我国古代已有,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琵琶行》、《氓》等。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年4月26日 上午1:51
下一篇 2022年4月26日 上午2:3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