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大师李教授孩子玩手机时,虽然手机不能随便下载,但李教授却不允许。孩子一哭,李教授就把手机丢给孩子。孩子一边哭,一边吵着,李教授一边把手机给孩子,让孩子看动画,直到孩子睡着。
李教授说,如果任由这样下去,孩子的眼睛不仅近视,而且孩子的理解能力也跟不上。
李教授耐心地跟孩子讲道理,没收了手机,并且把家里的电脑也重新买回去。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李教授和孩子一起遵守这个约定,因为两个孩子都很喜欢这个iPad,李教授也没有拆封。孩子都非常开心,因为这个iPad是孩子自己主动提出来的,他想要得到这个iPad的爸爸给他买的。
当李教授询问孩子为什么要给他买这个iPad的时候,孩子说出了原因,他是希望5部手机都放在这个地方。他和孩子的约定是:每天可以玩3次。
孩子说:“这次的手机已经不是我的了,我要去买它,我的手机放不下了。”
李教授表示,他的回复是:“没有玩具了,你要什么?我们一起去看看。”
在这个案例中,李教授又给出了另外一个答案:“什么都没有。”
孩子继续说:“你不买手机,那我就把这个手机给你。”
看起来好像是在给孩子买手机,实际上却没有给孩子任何的承诺,孩子之所以说这样的话,其实是有目的性的。
“买手机”就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当孩子说出“我想要这个手机”的时候,说明孩子已经很清楚自己的需求,家长的回应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尊重。
而“买手机”这种行为,是在告诉孩子,不能做,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这样的“奖赏”孩子,才会觉得,他的行为是有效的。
2. 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可以说,在孩子眼中,家长的话往往带有明显的指责色彩,所以他们会慢慢的把家长的话“屏蔽”。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会给孩子带去不小的压力。
“买手机”就是在表达自己的焦虑,不想学习,因为害怕会落后于同龄人。
“买手机”可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但这种竞争意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孩子会伤害到自己的自尊,孩子更加容易冲动。
3. 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溺爱。
我们爱孩子,不是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而是因为他们是这个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只有无条件的爱,才会滋养孩子幼小的心灵,培养他们强大的内心,使孩子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不知道,多少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都会感到束手无措,束手无策。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完美的,不可能出现一帆风顺的状况,有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家长要宽容、理解、赏识、引导,适当的“试错”,就是最大的教育。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能过于焦虑
可能许多家长对此感到焦虑的原因是因为家长过于焦虑,担心孩子出现意外。
有些家长的焦虑可能来自于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工作过于重视,而忽略了对于孩子早期教育的陪伴,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学习、生活技能,使得孩子遇到困难就表现出来逃避,因为家长的焦虑情绪让孩子产生了逃避,对于孩子来说,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家长不应该急于求成,要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家长对孩子的过度焦虑情绪,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焦虑的产生并非是一瞬间,家长应该从日常生活中,慢慢地帮助孩子摆脱焦虑情绪。
1.家长应该正确的认识焦虑情绪
孩子的焦虑情绪是十分正常的,家长应该用合理的方式进行疏导,不可过度的焦虑,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
2.给孩子建立安全感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这样才能让孩子越来越自信。家长可以用培养孩子的勇气和兴趣作为动力,让孩子知道任何时候,都不能退缩,要一直勇敢的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