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假装睡觉玩手机

2023年3月12日02:27:40熊孩子假装睡觉玩手机已关闭评论

熊孩子假装睡觉玩手机,家长来“治”

有家长曾抱怨过,为了孩子不吵闹,自己给他手机玩,他就安静乖巧。

但这时候熊孩子却开始“作恶”,虽然父母很省心,但是手机玩的次数多了,自己也“管不住”,孩子为了让手机不哭闹,久而久之,越来越任性。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如果放任孩子玩手机,会导致孩子出现这三大危害,家长一定要重视。

一、 影响孩子身体健康

美国有相关专家对20~5岁儿童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

在使用电子产品时,儿童的大脑对手机电磁波的吸收量要比成人多60%。

近期,英国《每日邮局》期刊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文章,文章中写到手机对儿童大脑的危害:

一名走路的孩子,因为低头看手机,导致脖子处出现了小小的裂缝;

另一名孩子,因为长期玩手机,导致颈椎病变成了“歪脖子树袋”;

还有一个是,手机让孩子患上抑郁症、狂躁狂症,甚至自杀。

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孩子玩手机,因为家长并没有做到对孩子有多陪伴,更没有重视,只是一味的指责孩子,甚至有些家长还在认为孩子没事找事。

手机真的能拯救孩子吗?

“手机被父母摔坏,我们可以买来疗愈。但它只是个安慰工具,能让孩子变得更好。”

03

为什么孩子会沉迷于手机

有的孩子因为心理需求没有被满足,只能通过网络游戏来填补内心的落差;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的“忽视”,选择了其他的方式自我放弃。

李玫瑾说过:“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形成一些东西,除了爱之外,还要有敬畏。如果孩子违法了,惩罚实际上是一种保护,让他知道怕,知道后悔,以后再也不敢了,真的让他不敢了才是保护他。”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沉迷于手机呢?

因为手机里有他想要追的东西。

比如说:可以协调一些孩子的游戏,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户外活动,让孩子跟同伴们一起玩,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还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带孩子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一起读书,一起聊天,带孩子去户外活动,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第四,家长要以身作则。

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想要孩子做到什么,家长先做到什么。家长在陪伴孩子的时候,尽量放下手机,多看看书,多看看书,做好榜样。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所以说,家长要以身作则,在孩子面前不玩手机,多陪伴孩子。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长的陪伴是重中之重。

关注孩子,陪孩子一起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要为孩子做好榜样,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可以陪同孩子一起读书,带孩子一起游戏,给孩子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榜样。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比起唠叨,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小王子》里有一句话说:“世界上最没用的教育,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发脾气。”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懂自己,其实,家长们抱怨孩子不听话,是在抱怨自己的无能为力。

但实际上,抱怨是最没用的教育方式,是最没用的教育方式。

抱怨的语气,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100问句法则”,也叫“100问句法则”,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森在小学生身上提出,旨在帮助父母了解孩子,他们期望一个怎样的人,并帮助他们实现目标。

在家庭中,父母的每一句话,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家长的一个眼神,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

当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的时候,想想自己做孩子的时候,自己是不是也曾有过这样的感受。

曾经看到过一个新闻,某小学生放假的时候,想要帮妈妈做家务,但是妈妈不同意,还在厨房里指着男孩说事。

男孩吐槽妈妈:“你就只会唠叨,那些唠叨的妈妈,不是不爱你,而是用错了沟通方式。”

作为父母,我们不能只盯着孩子的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个在童年时期,能与父母分享秘密的孩子,更加不容易被欺负。

《家有家法》中说:

“我相信至少有一半的孩子,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既不跟父母交流,也不跟父母倾诉。

他们一方面愿意跟父母分享,一方面又害怕父母会接受不了。”

就像文章开头的小男孩,在父母眼中,他是典型的“问题少年”,长辈眼中的坏孩子,实际上是个内心世界濒临崩塌的孩子。

孩子,你是“问题少年”。

你的父母,比你更希望你能好好学习。

比你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你敢保证自己不焦虑吗?

当然不敢的,因为“叛逆”的确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但真正“叛逆”的孩子,还是会理智思考、远离消极态度,而这个过程中,父母也会感受到改变的力量。

广告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