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玩手机孩子_

2023年3月15日21:27:07家长玩手机孩子_已关闭评论

家长玩手机孩子上瘾

9月1日,河南漯河,一名两岁孩子的妈妈带着孩子在商场逛街,因为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到好奇,就一直在商场走了好久,结果走到商场门口却再也提不起兴致,一直盯着商场里的玩具,不停的转着,最后,他停下来看着妈妈,妈妈说,不能玩了,再买。孩子看见商场的地上到处都是孩子喜欢的玩具,他就想要。这位妈妈很生气,冲着孩子吼道,现在收起你的玩具,否则你的朋友都有你了,我说了算!

孩子的话很快引来周围人的反对,那位妈妈说,孩子的玩具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很重要的,他总是不停的转,而且经常给他买玩具,妈妈不想给孩子买,孩子就会闹脾气,也不听妈妈的话。

目前在帮孩子戒除网瘾的方法,基本上只有三大类,父母你会选哪一类?

第一类:很多机构与心理咨询师讲要无条件接纳孩子自由用手机网络,手机网络是孩子活着唯一寄托,等孩子玩够自然不会玩了,这是属于放任溺爱型。

第二类、送孩子去叛逆封闭网瘾学校:3-12个月不等,而费用基本上是4-20万,但孩子从封闭学校回来再次沉迷网络机率过90%,这是属于专制独裁型。

第三类、帮孩子建立手机网络使用规则:让孩子在正常上学,正常完作业,正常作息,正常晚上交出手机的前提下,有界限的合理的使用手机网络,这也是左养右学教育赖颂强团队14年来经验的建议方案,这是属于民主智慧型。

点咨询免费领取《如何30天改善孩子沉迷网瘾》的电子书

这位妈妈有些无奈地说,孩子总是看到什么东西就要买,不买就哭。

这位妈妈显然是觉得孩子的这个行为是错误的,并没有想要责备孩子,反而是自己想要去了解情况。

没想到的是,当孩子正玩得起劲的时候,妈妈突然指了孩子的衣服,并且大声地骂他:“你这个小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快去把玩具整理好!”

孩子突然很气愤的说:“你就知道动!每天就知道逼我,根本不考虑我的感受,你总是逼我。”

孩子听完这话,直接就哭了,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这种情况下,我需要理解孩子的感受,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

我可以这样说:“妈妈听你说得很伤心,妈妈理解你的感受。但是你打人不对,你知道吗?你打人是不对的,如果你能够好好跟妈妈沟通,不乱发脾气,妈妈和你一起玩好吗?”

当我这样说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就会平和很多,也不那么激动了,之后的谈话注意力也就更集中,沟通起来,情绪也就更顺畅了。

只有把孩子情绪表达出来,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孩子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也能更好的释放自己的压力,这样也就不会产生矛盾。

第二步,就是给情绪一个可视化的、可执行的反馈。

就是我们平时跟孩子的沟通过程当中,可以借助一些小工具,比如说是话线、手绢、漫画等等,来帮助孩子区分情绪的具体的词汇,从而帮助孩子准确地翻译自己的情绪。

我们可以通过给情绪贴标签的方式,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帮助孩子更好的识别自己,从而帮助孩子更好的识别自己。

很多时候,情绪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我们对情绪的反应不同而已。

当我们认识到情绪的时候,可以直接通过绘本、故事等形式,对孩子的情绪进行引导,比如:

我们可以说:“这个小朋友不开心啊,他可以把情绪画下来吗?他可以乱扔东西,他会怎么样呢?”

我们可以说:“小朋友是可以扔积木的,你喜欢他吗?”

通过引导孩子,他可以明白他的情绪是什么,从而帮助孩子正确的认识情绪、表达情绪。

孩子是在不断成长的,情绪也会随着成长,处理情绪也需要不断的练习,而我们很多父母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只能靠照本宣科的方式处理情绪,结果就会出现:

孩子用哭来表达情绪,结果可想而知,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因为家长的原因,变得脾气大、叛逆、自私、极端、任性,形成孤僻、叛逆、暴躁的性格,并形成对抗、抵触情绪、说谎等不良行为。

说了这么多,咱们先来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原因就在这里。

一般来说,孩子的问题行为都是家长干预不及时、不理解孩子导致的,也没有找出原因,

所以才导致孩子行为怪异。

而且,这种怪异的行为也可能是孩子和家长的沟通方式有问题。

孩子在家里被家长长期嫌弃,但在学校被老师嫌弃,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家长该怎么办?

多鼓励孩子,少批评指责

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

一、 家长总觉得孩子太任性,或者不听话。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如果家长总是过于强调“顺从”的话,这样做很可能会助长孩子的任性。

可能很多家长会说,我家孩子就是任性,就是和自己对着干,就是不服管。

但其实,家长这样做,反而会让孩子更加肆无忌惮,更加不听父母的话。

尤其是一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学校里,受同学的影响,如果被同学排挤或被老师排斥,他们很可能就会想着要么一蹶不振,要么默默忍受。

长期下去,孩子的心理会出现问题,就算长大成人,有些人际关系也会受到影响。

3. 孩子的心理障碍

很多孩子因为心理问题,不去上学,家长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该怎么办。

其实,孩子出现问题,绝大部分是家庭教育的问题。

广告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