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实”真还不是个别的存在,为啥“名不副实”会那么多呢?

笔者已经在广西工作多年,经常听这里的朋友说一句话“昭平(地名)不平,蒙山(地名)不山”,意思是说“昭平”这词里面虽然有个“平”字,可那里实际上是群山延绵起伏;而“蒙山”那词虽然有个山字,但你真正去那旮沓一看,其实平原和盆地倒是很多。看起来“昭平”、“蒙山”这两词都有些“名不副实”的味道。不过如果咱们放眼全国或者放眼世界的话,你不难发现其实比“昭平、蒙山”更加名不副实的东西多的是。事实上“昭平不平,蒙山不山”这句俗话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应该是看事情有时候不能仅仅看它的名号,更需要探究它的本质,只看名号而不细细进行深入探究的话,是会让我们产生认知错误的。

“名不副实”真还不是个别的存在,为啥“名不副实”会那么多呢?

(广西昭平风光)

不管是在咱们中国还是在世界上其它国家或地区,“名不副实”现象还真是一种并非罕见的存在,例如著名“瓷都”景德镇早就不是一个小镇了,但其名号中仍然保留着“镇”字;国外的里海咸海、死海等其实都是湖,可偏偏名号里就有“海”字。至于说有“图”不是图(阿拉木图、波尔图)、有“马”不是马(巴拿马、利马、大仲马)、有“瓦”不是瓦(科特迪瓦、摩尔多瓦等)的事情在国外多的是。这天底下有这么多“名不副实”的东西存在而且大家都习以为常,表面上确实有些令人不可思议。但这个世界往往存在即合理,这么多“名不副实”的东西存在大家都还能接受,这里面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归纳起来说笔者觉得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认知水平局限导致的错误命名

在远古时代,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高以及人们活动范围有限,导致人们对许多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认知的水平极低,表现在给一件事物命名时容易出现随意性和不严谨性,甚至有时候产生本质性错误。例如一看见一片烟波浩渺的水面非常大,就不管三七二十一称其为“##海”,例如里海和咸海被称为“海”估计这样来的,连贝加尔湖也曾经被人称为“海”。当然经过科学家的考证,贝加尔湖在若干万年前还真是远古大海的一部分。虽然严格地说里海和咸海都只能算湖,但里海沿岸的阿塞拜疆土库曼斯坦、咸海沿岸的乌兹别克斯坦都建立有正规的海军,看来上述国家的人们是铁了心要把里海和咸海当成真正的大海了。

“名不副实”真还不是个别的存在,为啥“名不副实”会那么多呢?

(阿塞拜疆里海舰队的一艘舰艇)

二、以偏概全,以“形”代“质”

远古时代的人们与今天的人们一样有好奇心,而且那时候有些人就喜欢研究万事万物,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一些科学家。不过总体来说那时候的人们的研究水平比现在的人们落后很多,尤其是研究方法上存在不科学以及技术手段的不先进,都不可避免地使研究者出现只了解一些表面现象而对其本质研究不透的情况,表现在有时候给某样东西起名时出现以偏概全、以“形”代“质”现象,例如鲸被称为“鲸鱼”、大鲵被挂上了“娃娃鱼”之名、海马被说成是“马”等情况就是典型。

“名不副实”真还不是个别的存在,为啥“名不副实”会那么多呢?

(被称为“娃娃鱼”的大鲵其实是两栖动物)

三、对历史的传承造成了“名不副实”

有些“名不符实”是因为对历史的传承造成的。例如早已经是城市了的景德镇之所以现在仍然挂着一个“镇”字,是因为这个名号是当年皇上御赐的,具有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放弃这个名号,对提高地方影响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发展旅游业非常不利,甚至也不利于地方上吸引外资来发展自己。考虑到“景德镇”这个名号确实能够为地方发展提供众多的便利条件,所以当地人们还是把这个名号继续保留,这应该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名不副实”真还不是个别的存在,为啥“名不副实”会那么多呢?

(瓷都景德镇出产的陶瓷)

我国的邻国巴基斯坦有一条印度河,它是巴基斯坦最主要的河流。而巴基斯坦与印度十分敌对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那为什么还要用敌国的名号称呼本国河流而不改名为“巴基斯坦河”呢?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巴基斯坦虽然与印度长期敌对,但印度河流域在历史上一直都是印度的传统文化区域和历史区域,这一点巴基斯坦人还都是认可的,事实上在1947年之前印巴两家其实就是一个国家,因此巴基斯坦继续把本国最大河流称为“印度河”,就是对它的历史及其所孕育的古代文明的认可和传承。巴基斯坦人并没有因为与印度为敌就否认自己与印度原来是一家的历史,这与某国嫌自己首都原来的名字“看起来像中国的一座城市”而执意将其改名的做法迥然不同。

“名不副实”真还不是个别的存在,为啥“名不副实”会那么多呢?

尼日利亚有一座城市叫贝宁城,它与相邻的贝宁共和国还真有渊源,它们在历史上都属于曾经强大的贝宁王国,尼日利亚独立后并没有强行将贝宁城更名而是将其继续保留,这其中也有传承历史的考虑。

四、遵从多数人习惯、将错就错

王水不是水,稀土不是土、电木不是真正的木头;被称为“纯碱”的碳酸钠其实是一种盐,跟科学意义上的碱完全没有半毛钱关系——上述这些东西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都已经是常识了,可是上述这些事实上被起错了的名字现在仍然被人们当成正确的名字来使用。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尽管名字起错了,但是被起错的名字已经被人们广泛使用、早已经家喻户晓了,即使后来大伙发现了有错误,可谁也没有去较真说要改名,而且对于已经家喻户晓并且习惯使用了的名字,你现在说改就改,可能反而会产生许多麻烦和不便。既然如此,那干脆就遵从多数人的习惯、将错就错吧,反正现在大伙都已经知道那些东西的本质了。另外大伙儿比较熟悉的食品“热狗”其实也是一个起错了的名字,它与真正的狗没有半毛钱关系。

“名不副实”真还不是个别的存在,为啥“名不副实”会那么多呢?

(稀土矿石)

五、翻译“惹祸”

咱们国家在历史上除了某一段特殊时期外,大部分时候是鼓励发展中外交往的,既然要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把外国的人名、地名或者什么专业名词术语翻译成中文就是一种必做的功课。要把一个外国名词翻译成中文,既要考虑那个词的读音跟哪个中国字词比较接近、中国人比较容易接受的问题,也要充分考虑“信、达、雅”的要求,同时翻译者本身的习惯对翻译结果也有影响。不过广雅君非常佩服咱们中国人的翻译本领,让翻译家们一捣鼓,本来没牙的国家长出了“牙”(西班牙和葡萄牙),有些国家(城市)莫名其妙地成了别人家的“大哥”(墨西哥摩洛哥、摩纳哥、多哥、圣地亚哥等),还有成了“果”的(刚果)、成了“瓜”的(尼加拉瓜)、成了“瓦”的(科特迪瓦、摩尔多瓦、科尔多瓦),也有成了“布”的(萨格勒布)、成了“图”的(阿拉木图、波尔图、西雅图)、成了“卡”的(斯里兰卡、卡萨布兰卡)、成了“马”的(巴拿马、罗马、利马、奥巴马、大仲马等)。不知道老外们知道中国人将他们的国名、地名和人名翻译成如此千奇百怪的样子会有什么感想,但这些名字咱们国人读起来顺口而且好记,书写起来也不难,我觉得这就够了。现在谁还会去在意这些名字是不是有“名不副实”的味道呢?

“名不副实”真还不是个别的存在,为啥“名不副实”会那么多呢?

(葡萄牙城市波尔图)

各位亲爱的朋友,你们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名不副实”的事例呢?

“名不副实”真还不是个别的存在,为啥“名不副实”会那么多呢?

(热狗其实并不是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5日 下午2:39
下一篇 2024年4月25日 下午2:4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