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意思)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意思)

观看2020东京奥运会游泳项目赛事,让我对中国游泳健儿刮目相看——在参赛的所有项目中,中国游泳队斩获3金2银1铜,金牌数超过里约奥运会,奖牌数则与里约持平,大获全胜,令国人欢欣鼓舞!

游泳,这项集休闲娱乐、强身健体、体育比赛于一体的运动,深受国人喜爱。炎炎伏天,正是游泳健身的大好时节。我年轻时就喜爱这项轻松随意、张扬天性的休闲健身运动,到而今已过知天命之年,仍兴味未减,乐此不倦,我且享受游泳带来的诸多裨益和无穷乐趣。

那么古人对游泳运动是持何种态度?有哪些奇闻轶事,留下什么诗词歌赋、奇思妙语呢?不妨翻阅林林总总的书卷,在波光水影甚而惊涛骇浪中,觅寻缕缕清凉、点点轻惬。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意思)

“游泳”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邺风·谷风》中有句: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该诗是记述妇人处理家事的感悟,这两句是说凡事都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这就如同渡河,河水深时,要用竹筏舟船摆渡;河水浅时,就可潜水或游泳渡过。这种说理方法,比喻贴切,浅显直白,使人很容易理解。

类似的还有《淮南子·说林训》中的一段关于学习游泳的叙述:“游者以足蹶,以手柿,不得其数,愈蹶愈败,及其能游者,非手足者矣。”这是说:初学游泳的人用脚乱扑腾,用手乱抓挠,没有掌握游泳的技艺;越扑腾、越挖挠,越往下沉;而当人一旦掌握了游泳的技艺,手脚就不会如此慌乱了。以小见大、以泳喻事,颇有哲思。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意思)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在一篇议论文《日喻》中,也是用学游泳来说理的。

他说:“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浮没矣。”大苏认为,南方人之所以会游泳,是因为他们天天都生活在水边,七岁就能趟水过河,十岁就能浮在水面游泳,十五岁就能潜入水下。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得于水之道”,对水的活动规律有所认识有所领悟。

而北方人则不然,“生不识水,则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他们生来不识水性,即使到了壮年,见到了船也会害怕。所以北方的勇士要向南方人学习游泳的本领。

苏轼最后说:“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他得出结论:我们做学问的,也要向北方人学游泳一样,老老实实,不耻下问,刻苦钻研。

当然,学习游泳,更多的则是体验搏击风浪、勇往直前的冲劲,享受智者乐水、优哉游哉的惬意。宋初著名隐士、文人潘阆写有一首《酒泉子·长忆观潮》。词曰: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搏水的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尤其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成为千古名句,至今仍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意思)

北宋末年诗人李处权在《钓台》诗中云:

先生志丘壑,溪山助幽兴。

持竿聊尔尔,至乐在游泳。

他的这位友人把远游隐居作为志向,山水间闲游垂钓,而最为“至乐”的,莫过于游泳。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不仅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棋艺还甚了得,他不仅精于象棋,还酷爱游泳。其高妙之处,不仅仅局限于一些游泳技巧、跳水难度的表现,而是在江河之上谈笑风生,对弈夺将。

《涌幢小品》记载:“又暑月喜溪浴,与弈者周子善,于水面以意为枰,行弈决胜负。愈久愈乐,忘日早莫。”每到暑天,文天祥约上象棋高手周子善,到江河溪流中游泳下棋。二人于清流之中,沉浮出没,翻转回旋,用水面作棋盘,全凭意象,下起了“盲棋”,楚河汉界厮杀,胜负难解难分,竟达到忘我的境地。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意思)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素爱游泳,他作有《泜水》,诗的前几句云:

泜水清且浅,沙砾明可数。

漾漾浮轻波,悠悠汇远浦。

千山倒空青,乱石兀崖堵。

我来恣游泳,浩歌怀往古。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在水流清浅、沙砾清朗的小河里游泳,潋滟波光倒映着莽莽群山、嶙峋乱石,欣赏这样的美景,舒展着轻灵的身姿,诗人不由放声高歌,发怀古之幽情。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意思)

更有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写下了很多有关游泳的脍炙人口诗篇。1925年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七古·残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所表达的磅礴之气、自信意志何其鲜明!最为经典的,当属《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这是毛泽东在1956年巡视南方,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上阕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视野多么开阔、胸襟多么宽广!“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心情多么恣意、气势多么豪迈!下阕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雄伟大江“天堑变通途”的伟大变革,令人赏读后,不由浮想联翩、心情逐浪高!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89291810@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4年4月24日 下午12:48
下一篇 2024年4月24日 下午12:54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